“56年前,为解上海‘无矿少铁’之困,梅钢在南京长江畔扎下了根。如今,这里已发展成为宝钢股份精品钢材制造基地之一,正在打造国内第一热轧精品基地。”昨日,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企划部部长朱建秋告诉记者,一个地处南京的大型企业,却以上海城市命名,从这一独特的命名方式可以窥见,早期南京和上海的紧密合作。
时代滚滚向前,中国宝武南京总部去年7月在宁重磅落地。从资源“破局”到技术攻关,从产业共建到生态共治,梅钢持续走在积极融入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上,主动作为,勇于担当,持续为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贡献着“南京力量”。
01
优化资源统筹
共建产业生态圈
“早日抢出梅山铁!”20世纪50年代,南京西善桥镇发现铁矿。1969年,为解决上海生铁供应不足问题,九四二四厂工程指挥部成立。被称为“9424”的梅钢由此起步,而这串数字,也成为一代南京人的集体记忆。
2023年10月,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与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设梅山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和先进制造业基地。2024年7月25日,中国宝武南京总部揭牌仪式举行。南京总部将依托梅钢公司管理体系,代表宝武集团负责江苏区域所属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协调对接,统筹推进宝武在宁发展、企业转型等事宜,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支撑区域业务持续拓展。朱建秋笑称,对于梅钢而言,这更像是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实践2.0版本的起点。
56年前两地因“矿资源”而“牵手”,今日再次深度“拥抱”,半个世纪以来,双方为何持续“来电”?朱建秋认为,作为全球钢铁企业的龙头,中国宝武在资源调控、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区域协同方面具备优势。而南京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厚实、科教人才资源丰富、服务企业务实高效,这些都是传统产业向“新”而生所需的“富矿”。
南京总部落地不足半年,两家公司相继正式运营。其中,江苏梅山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以保障梅钢废钢原料供应为核心,通过优化毛料采购、加工配送等环节降本增效,同时创新废钢业务模式,拓展区域市场资源网络,强化对长三角地区废钢资源的统筹能力,是梅钢增强前端资源掌控能力、构建绿色产业生态圈的重要布局。该公司将依托宝武集团“共建产业生态圈”战略,整合废钢加工、仓储、物流等环节,打造“一体化”专业保供基地。
“后资源时代”,原材料供应企业又将如何破局?南京梅山智能采矿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意味着梅山矿业转型升级迈出坚实一步。该公司聚焦井下采矿装备智能化关键技术突破,开展前沿性的研究与应用,将新一代智能技术与采矿业场景深度融合,搭建科技创新、应用转化及技术服务的高效平台,也将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非煤矿山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发展水平筑牢技术根基。
朱建秋进一步介绍,梅钢在产业规划上积极布局氢能产业、升级钢化联产、引入钢镁协同、发展智能装备、壮大软信集群、建设总部经济,一个“亩产近千万,片区总产值超千亿”的科技创新示范区呼之欲出。
02
加强研发合作
赋能全生命周期
随着一声“过钢令”正式下达,首块热坯犹如一条火红的巨龙穿过轧线,缓缓从卷筒卸下。这标志着梅钢热轧厂1780产线史上工期最长、规模最大、最具挑战性的一次停机施工升级改造,较原计划提早5天圆满收官。
“能抢出5天时间,离不开上海总部中央研究院的同事所贡献的宝贵经验。”梅钢规划科技部主任戚娜透露,此次年修技改共有项目383项,涵盖新增热卷箱、层流冷却改造等重点技改项目9项,中央研究院的“最强大脑”在关键工序进行精准“点拨”。成功改造后,产线在生产、工艺、操作等方面进行了颠覆性升级,进一步助力梅钢打造国内第一热轧精品基地。
“去年一家客户想要使用一种含碳量较高的替代进口钢材,而这种钢材在工艺稳定性上很难实现。”戚娜告诉记者,梅钢的产品研发团队会同中央研究院的专家组成“智囊团”,不断穿梭在实验室与产线之间,经过3个月的联合攻关,实现“零的突破”,成功为下游企业供货,并拓宽了市场。
戚娜告诉记者,从产品研发到生产制造再到服务保障,处处都有总部“最强大脑”的赋能,更有长三角区域里企业智慧碰撞的火花。
就在前不久,梅钢与一家浙江板材公司举行联合工作室签约暨揭牌仪式。双方代表签署协议时达成共识。面对市场竞争加剧与用户需求升级,双方将以联合工作室为纽带,以“技术引领、市场共赢、生态共建”为目标,聚焦高端材料研发与工艺升级,在家电、建筑用钢等方面形成互补,致力于突破“卡脖子”难题,扩大重点领域份额,构建全产业链服务生态。
该家浙江板材公司总经理表示,将充分发挥在长三角区域的市场渠道优势,与梅钢形成“技术+市场”的双轮驱动。双方将共同探索绿色低碳赛道,通过联合技术攻关与输出场景化解决方案,为行业注入创新活力。以联合工作室为平台,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梅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勇表示,联合工作室是双方迈向深层次合作的起点。梅钢不仅要在产品研发上精益求精,更要在服务模式上创新突破,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与用户紧密联动,从材料供应到终端应用形成闭环赋能,助力合作迈向更高水平,共同树立产业链协同新标杆。
03
践行绿色发展
守护长三角生态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毗邻长江下游“三大名矶”之一三山矶的梅钢厂区里绿意盎然。春日金陵游,梅钢工业文化旅游区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凭借“厂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厂容厂貌和沉浸式体验的特色工业旅游,吸引不少长三角区域游客前来打卡游玩。
“不虚此行!一改往日我对钢铁厂傻粗黑的既定印象!”来自上海的游客张启兴奋地说,这一次奇妙的旅程,目光所及之处,生产线即风景线。2023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文旅项目“梅钢滨江工业生态走廊”列车观光线正式开通,为长江经济带区域打造特色鲜明的文旅地标。“工业+旅游”的独特魅力,让春天梅钢“滨江工业生态走廊”列车观光线格外繁忙。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绿色生产力。梅钢作为省内首家完成清洁运输超低排放公示的钢铁企业,先后获评中国钢铁工业清洁生产环境友好企业、江苏省绿色工厂等,2024年获评江苏省环保绩效A级企业。
梅钢“滨江工业生态走廊”上有两个现代化工业码头,从码头看向厂区,会发现不少全封闭的拱形蓝色大棚,这是梅钢投资8亿元建设的原料ECIA-M型(智慧环保,且形状像字母M)环保料场。从码头到料场,粉尘始终被牢牢“锁”在密闭空间里。
料场内空无一人,皮带机带着原料滚滚向前。智慧化、绿色化是这个环保料场最大的特色,通过采用绿色高效环保储存、清洁生产和智能装备技术,这里首创行业智慧物流体系,可降低物料损耗80%、降低扬尘90%。
园区焕然一新的秘诀还有什么?记者继续向梅钢的生产区域走去,能源环保部副部长杨小青告诉记者,梅钢公司对3台烧结机全面实施烟气脱硫脱硝升级,焦炉煤气源头深度脱硫,采用均压回收工艺,实现高炉炉顶煤气高效回收利用;清洁运输比例稳定达80%以上,并且推进运输车辆及非道路机械更新,投入29辆新能源车用于厂内短程运输并建成配套换电站。改造后,吨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较改造前分别下降64%、71%和79%。
该负责人介绍,面对大幅增加的环保装备,梅钢大力推进除尘控制模型和节能技术开发,打造以感知为基础、数据为驱动的除尘系统数字化生产力。经过攻关,梅钢自主开发了基于工艺机理和烟尘发生量的风机风量控制模型和基于多除尘点自动调整的风量分配模型。以炼钢厂为例,在“除尘风机装机总功率新增30.4%”的情况下,实现电耗“不升反降”。
“AI+精细”的管理方法,为长江上方的蓝天罩住灰尘。行走在梅钢的“风景画”中,记者发现,除了工人和游客,还有不少前来“取经”的企业代表,梅钢通过复制和推广绿色经验的应用,以“无形之手”联合长三角制造企业为生态联保共治作出应有贡献。
文:紫金山观察记者周容璇(通讯员杨景成对本文亦有贡献)